當LV在國博感覺不適應
這些年,LV挎包、手提袋暢行中國街市和鄉野,即便真假莫辨,人們習以為常。但當這個世界頂級奢侈品牌以“藝術時空之旅”為名堂皇進入中國國家博物館時,相當多的觀眾表示不適應,甚至無法接受。
“國家級博物館,被一個國際奢侈品牌‘買了單’”;“我們需要學術文化,不需要消費文化!”……這是一般觀眾和網民觀點。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對此也感到不解,認為國博是展示中國五千年文明之場所,如今做法偏離了博物館“引導、教育的功能”。
記者采訪了解,也有一些文博界人士認為這並非不可接受。一則此前有過先例,另一知名奢侈品牌卡地亞不僅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、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過,也曾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館閃亮登場,前一陣故宮失竊的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展品,多為有年代的高檔消費品牌;更重要的是對博物館的功能的理解已然不同,認為當代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,應該是人類從古到今一切文明的展示;不只是引導、教育觀眾,也應該愉悅、啟示人們。
聯想到新國博開館前,館長呂章申闡述國家博物館的改擴建後確立的“四個相稱”: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,與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相稱,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稱,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稱。國博歷史上第一次舉行這樣的國際品牌設計展,應是後兩個“相稱”的體現,應視作新國博辦館新嘗試。
然而,盡管國博表示此為嚴格篩選而確立的展覽,“歷史與藝術並重”為其準入標準,並希望展覽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有所啟示,從目前來看,並未得到多數觀眾的認可。記者以為,國博作如此嘗試時,只註重了與商界――LV的溝通,與各界缺少應有溝通。
由於非文物類展覽不需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,此次LV的入駐,國家博物館可以自己做主。但是,和以往展覽不同的是,很多媒體記者是臨時接到采訪通知的,對此並不知情,對這前所未見的展出發布頗感困惑。不能說這個展覽的“篩選”很秘密,至少來說不太公開。因此,當開張不足百日的新國博突然進來一大西洋商業品牌,當數千年的中國青銅對映一百多年的西方珠光時,不難理解觀眾乃至部分專家的錯愕與不適。
平心而論,透過展覽的“珠光寶氣”,透過其代表性原創與體現藝術情感的各種設計,以及一系列承載了品牌歷史文化的珍貴文獻手稿與名人物件,確乎讓人看到一個知名品牌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,看到現當代人追求美、創造美的歷程,也給中國文化創意者以思考和啟發。從這個角度講,展覽不無價值和意義。
大概正因如此,國博在這場不大不小的爭議中,基本選擇了沈默。這種態度並非不好。但記者私以為,在博物館走向免費開放、文博機構日益成為公共文化設施的今天,全民對文博事業的參與性越來越主動,公民意識越來越高漲,對文博工作也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。博物館給什麼觀眾看什麼的歷史已經過去。這就需要文博工作者在策展、布展等方面,更多考慮觀眾的要求。畢竟,展覽的目的不只是陳列器物,更在於吸引觀眾,任何雙向交流的活動,若缺少了互動,結果可想而知。
新時代呼喚新的博物館理念,也呼喚中國博物館人更新管理和服務的理念,需要當下博物館人真正自覺把“全民共享”放在心間、落實於行動。只有博物館人主動適應並跟上了新形勢,方能度過類似LV在國博的種種不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