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V進國博,就是"沒文化"?
近日,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(lv)的專題展覽在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展。從19世紀的旅行箱,到21世紀的新款箱包,路易威登的多款經典作品在國博亮相。消息一出,立即惹來噓聲一片。
有些人認為,這是一出名副其實的“文化搭臺,經濟唱戲”的商業鬧劇,是在宣揚物質主義,玷汙了國博這塊“文化凈土”,“跑偏”了方向。
不得不承認,此次展品的奢侈程度確實讓大眾望塵莫及,也有打廣告“做貨”之嫌。不過,我們沒必要將這兩點過於放大;也沒必要光盯著展品價格的“奢侈”,而忽視了它之所以能成為“百年奢侈品”的原因和過程。
一個國外的百年品牌,從創立之初至今,一直受到高端消費者擁躉,絕不是因為它是用錢堆出來的,也不是因為定價定得高;真正吸引人的,是獨特的原材料、獨特的設計理念、先進的工藝制作,這些具有很強稀缺性、無法量產的東西,才是撐起“百年奢侈”的支柱。其產品的形成和發展歷程,同樣蘊含著一些地區和民族的風俗習慣與獨特文化。
再來看看國內,幾百年前,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輸出國,瓷器、茶葉、絲綢……遠銷世界各地,深受權貴青睞。一些宮廷華服,甚至用孔雀羽毛、金銀線等進行裝飾,盡顯雍容華貴。在這些奢侈品上,不也同樣凝集著華夏文化與歷史記憶嗎?再看看近代的“三轉一響”,手表、自行車、縫紉機和收音機,在當時不也同樣被喻作奢侈品嗎?如今,不也同樣進入博物館展櫃,讓世人了解它們的起源、發展和衰落嗎?再說了,又有誰狹隘地規定,博物館只能展出“遠古”的,不能展出近代的?只能展出自家的,而不能展出國外的?
國博物是“文化凈土”,沒錯;但是,奢侈品難道就一定“沒文化”,註定會玷汙凈土?事實上,一些經過時間沈澱的商業品牌,一樣“有文化”,值得去了解。
博物館,展示社會歷史文化,自當包羅萬象,不分高低貴賤。而被有些人談之色變的商業品牌,有沒有資格擺進國家博物館展出,衡量的標準不是看是否“奢侈”,是否“夠舊”,而是在於展出的物品蘊涵有多少文化意義和價值。
發布時間:2011/6/4 13:34:31 已被瀏覽:7034 次
返回資訊列表